科学与健康|避免误会,别让骨头在默默“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成为影响许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然而,不少老年人在骨骼健康管理方面存在认知误区,导致钙质补充不足,甚至骨骼承受的压力增加。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不少医学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应避免三大误区,调整生活方式,科学学习如何保护骨骼。误区一:如果没有骨折,“什么也不会发生”。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易感性增加。在国际上它也被称为“沉默的疾病”。根据全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日本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占32.1%,6.0%为男性。 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51.6%,男性10.7%。北京医院骨科副院长王强表示,50岁以后低骨量、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与性激素水平随年龄增长下降密切相关。很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并没有任何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腰痛、身材矮小、驼背等症状。 “中老年人的骨头不痛不痒,不骨折,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健康的。”王强表示,骨质疏松症患者一旦遭受外伤,骨折的可能性更大,很容易引发或加重各种并发症。临床上,老年患者因轻微跌倒而发生髋部骨折的情况很常见。误区二:补钙越多越难你的骨头会变成。 “为什么我每天喝骨头汤、吃钙片,还是会骨质疏松?” 68岁的王先生体检发现自己骨密度低,他很困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兼常务副院长孙浩林表示,骨汤补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即使煮的时间长,汤中的钙含量仍然很低,而且汤中的脂肪和嘌呤会增加代谢负荷,增加肥胖和痛风的风险。服用d片钙时,并不是越多越好。补充一下。钙摄入过多会干扰锌、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引起便秘、水肿、出汗、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高钙血症、肾结石、血管钙化,甚至肾衰竭。于康 导演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介绍说,中年人和50岁以上老年人每日钙的推荐摄入量为1000毫克。有骨质疏松病史或正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可能影响钙吸收的药物的人,可以在医生的监督下适度增加每日钙的摄入量。 “适度运动和补充蛋白质对于骨骼健康非常重要。”于康表示,维生素D、维生素K2等微量元素也可能有帮助。第一种可以通过日光浴和服用维生素D制剂来补充,而第二种主要存在于发酵食品中,有助于将钙从血液“输送”到骨骼。此外,牛奶、乳制品和豆类食品也是补钙的“好帮手”。浓咖啡和碳酸饮料会增加钙的流失,应适当减少。草酸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吃饭的时候菠菜、茭白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应先焯一下再吃。误区三: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专利。据科学研究,人体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骨量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峰值骨量越高,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越晚且程度越轻。 “骨质疏松症不只是老年人的事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岳雷表示,年轻时骨骼的状况对老年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从小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改善骨骼健康。不少专家建议,儿童青少年需要摄入足够的钙,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刺激骨骼生长。 成年人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等饮料。碳酸饮料可增加骨骼强度和硬度。孕妇和育龄妇女应特别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5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和65岁以上的男性,应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在医生的监督下接受药物治疗。近年来,日本公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其中将“强化骨骼和肌肉系统”、“延缓肌肉无力和骨质疏松”作为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国家基本卫生规划中与老年人健康管理相关的内容包括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等。国家卫生总局《公众健康素养:基础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指出,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健康知识……“健康素养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老年人是老年人的主要健康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相关负责人肯定,要继续深入钻研,鼓励传播科学,让更多老年人拥有健康骨骼,共享健康中国。 策划:陈芳 统筹:吴静、孙中山 记者:李恒、徐鹏航 国内制作:新华社

Related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